A类
穗水水利函〔2019〕325号
广州市水务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3085号提案答复的函
钟华英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广州南部堤防水利建设的建议》(第3085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会同市财政局、南沙区政府、番禺区政府等会办单位研究办理,并在7月26日与钟华英委员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南部堤防建设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年来,为有效应对台风风暴潮灾害,减轻灾害损失,我市坚持不懈地推进南部堤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支持了南沙、番禺区等南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08年出台实施了《广州市珠江堤防整治规划》,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目前,南沙区外江堤防总长441.6km,其中,需达到50年一遇标准的堤防长208.62km,已达标189.99 km,达标率91.1%;需达到100年一遇标准的堤防长21.73km,已达标14.20 km,达标率65.3%;需达到200年一遇标准的堤防长199.46km,已达标111.99 km,达标率56.1%。番禺区外江堤防总长210.69km,其中,需达到50年一遇标准的堤防长64.90km,已达标62.90 km,达标率96.9%;需达到200年一遇标准的堤防长145.79km,已达标121.97 km,达标率83.7%。
今年,为补齐抵御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台风所暴露出的堤防设施短板,我市制定实施《广州市珠江堤防达标提升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南沙、番禺区加高加固珠江堤段15.42 km、新建珠江堤防16.48 km,新建闸站7座,目标是2020年,南沙、番禺区珠江河段达到抵御等同于“山竹”级别台风的目标。
此外,南沙区2019年还落实了约10亿元水利建设资金,按照规划标准实施达标整治堤防15宗和水闸16座,涉及堤防约43km,计划2019—2020年完成;正在前期设计堤防有3宗、水闸22座,涉及堤防约17.6km,计划2021年前完成。
二、提案建议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防洪潮设计水位修订标准
1.洪潮水位线主要依据。目前珠江堤防建设使用的设计洪潮水面线为省水利厅2002年8月颁布的《西、北江下游及其三角洲网河河道设计洪潮水面线》(试用)成果,南沙水文站对应200年一遇设计潮位为2.83m。目前,我市新建堤防及南沙、番禺等有条件的区域,按2011年珠江水利委员会《关于发送珠江三角洲主要测站设计潮位复核成果协调会会议纪要的函》(珠水规计函〔2011〕312号)要求,用延长潮位系列后同标准的水面线进行复核,南沙水文站对应200年一遇设计潮位为2.86m。
2.复核洪潮水位线情况。《广州市珠江堤防达标提升总体方案》分析了近年风暴潮情况,在1999年《珠江流域主要水文站设计洪水、设计潮位及水位~流量关系复核报告》基础上,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通过延长了1999—2018年共20年水文数据,并对南沙站“山竹”台风最高潮位作特大值处理,复核结论为:南沙站200年一遇水位为3.39m,比南沙站现200年一遇水位(2.86m)高0.53m。据此得出:南沙区堤顶高程宜采用4.0-4.5m、番禺区3.48-3.74m,均高于南沙站2017年“天鸽”实测最高水位(3.14m)和2018年“山竹”实测最高水位(3.16m)。
(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1.市财政投入建设资金。根据《广东省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方案》(粤府办〔2011〕60号)的建设任务要求,截至2018年底市财政已安排3.59亿元用于番禺、南沙区千里海堤建设工程。根据我市水务建设投资政策,对列入市、区共建的防洪等公益性水务项目,番禺区按照市、区财政4:6的比例负担;南沙区由区全额负担。但考虑南沙区约56.4公里的外江海堤工程项目(千里海堤项目)为省民生水利工程,2012年经市政府同意,市财政继续对南沙区的外江海堤工程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截至2018年,市财政安排1.64亿元用于南沙区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2019年市财政继续安排0.25亿用于南沙区番顺联围、万倾沙联围等海堤整治工程。
2.落实完善市对区财政体制。2006-2011年市政府对南沙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贷款贴息政策,2009年南沙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基本完成,相应该项银行贷款贴息政策也已结束。目前,按《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方案》(穗府函〔2017〕157号)精神,新一轮财政体制以“保基本、强激励、理顺事权财权”的思路,进一步下沉各区财力。
3.建立健全维修养护经费制度。我市2008年出台了《广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试行)》,2012年进行了修订,目前,我局正在修订《广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编制《广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
(三)南部水利设施建设的统筹指导
1.将生态理念融入堤防建设。根据《广州市珠江堤防达标提升总体方案》,要求在堤防设计时:一是注重整体协调。在保证堤防功能的基础上与珠江沿线景观风貌相衔接,展示广州市世界级城市滨水景观特点。二是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的安全堤岸,应对海平面上升带来影响,增强堤岸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在滨水空间设置亲水型驳岸和软质驳岸,为人们提供与城市母亲河亲密接触的机会。
2.对全市河涌水系进行科学规划。我局组织编制的《广州市河涌水系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报市政府审查。《规划》以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及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防洪、排涝、治污、河道治理和环境改善统筹兼顾,全面优化水系循环网络,改善水生态环境,具体来说:一是水通。对全市水系进行系统梳理,因地制宜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修建控制设施,形成可蓄、可引、可排和水深适宜的城市水系循环网络,通过建设群闸联调系统,打造南部河网水满水清的生态景观。二是水宁。提高河湖防洪排涝标准,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增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水清。通过生态补水、断头涌连通、黑臭水体治理和建设调蓄湿地等措施,恢复水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四是水美。结合水系整治,打造水系廊道和沿岸水文景观带,传承岭南水文化。
3.抓紧碧道建设前期工作。碧道是李希书记在省委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广东河湖治理的3.0版,目前,我市正在抓紧编制《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南部地区碧道建设以水为主线,以珠江为主脉,立足南沙区“副中心”的定位及河网水系的特点,在精心做好焦门河碧道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古村、古镇、古港的水系治理,打造南部水乡碧道区,使河湖达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景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科学开展前期论证工作。一方面,指导南沙区依托国内外技术咨询力量,针对当前的防洪排涝短板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水雨情特点,计划2020年7月前完成防洪标高论证、重大防洪排涝设施布局、水闸闸门结构、减少风浪爬高的消能措施等系列专题研究工作,科学确定各区域的防洪标准、水闸结构形式、堤防断面等,以更好指导工程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协调省水利厅、珠江水利委员会,及时开展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主要河道洪潮水面线的复核论证并颁布新的成果。我市将根据权威部门颁布的新的水面线,结合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要求,进一步论证珠江设防标准及堤防设计高程。
(二)强化南部堤防建设管理。一是筹措南部堤防建设资金。对于纳入中央、省相关方案及其他重点水利项目,根据区的申请,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市级财政支持。同时,建议相关区应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做好堤防加固的资金保障工作。二是修订完善有关制度。2019年底前完成修订《广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2020年出台《广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以有效保障维护管理经费,强化和规范维护管理。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指导南沙区进一步完善防洪设施运行管养体制,2019年10月前底完成《南沙区水利设施分级管理实施方案(修订版)》编制工作,2021年底前将外江堤防管理权逐步收回,统一由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通过招标选择有实力的社会化管养服务单位,建立日常运行养护和大修、抢修综合统筹管理的长效建设和管理机制。
(三)推进南部堤防水利设施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南部地区防洪排涝规划。贯彻落实7月5日市委书记张硕辅到海珠区、番禺区调研污水治理和防洪排涝工作的指示要求,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标准、50年一遇排涝标准,以流域为体系,落实“上蓄、中通、下排”的治理思路,算清流域“水账”,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强化排蓄结合,联通水系,打通微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南部地区防洪排涝能力。二是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督促南沙区、番禺区按计划抓紧推进《广州市珠江堤防达标提升总体方案》《广州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补短板行动方案(2017—2021年)》,尽快完善南沙区防洪专项规划,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南沙区重点堤段按规划标准达标加固。三是推进碧道建设。按照《广州市河涌水系规划(2017—2035年)》《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等要求,重点推进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横沥岛尖重点开发区及两岛尖超级堤碧道建设,到2020年,在番禺、南沙区建设碧道170公里,彰显广州田园水乡和滨海特色,展现新区魅力。
感谢你们对我市南部堤防水利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水务局
2019年8月15日
(联系人:范 磊,联系电话:8852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