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水务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0007485821N/2022-00264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水务局 成文日期: 2022-06-07
名称: 广州市水务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6-07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广州市水务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2-06-07  浏览次数:-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中央、省各项部署任务,有力推动我市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等工作迈向新台阶。2021年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在2020年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147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并达到“长制久清”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巩固治理成效,河湖健康生机极大焕发,珠江天字码头、猎德涌、车陂涌等中心城区也能欣赏到白鹭成群美丽水岸景象;2021年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已达到91.3%,位居全省前列;河湖长制工作2次获得国家激励、连续3年获得省考优秀;2021年市统计局民调显示,在参调的“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中,认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很大(较大)的市民占比最高,达到86.2%;市人大关于治水的001号议案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获市人大常委等代表们37票满意、2票基本满意,创下市人大评议满意度历史。广州治水经验被住建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及各大媒体在全国广泛宣传,人水和谐的生态广州画卷徐徐展开,为广州市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了坚强的水务支撑。

  一、工作情况

  (一)党建引领鲜明有效

  1.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局党组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等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8次。通过领导带学促学讲党课88次、专家学者讲座辅导14次、发放指定书籍810套5670册自学、瞻仰红色资源现场学等方式,带动局系统党员干部全覆盖精研细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制定77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具体任务,“加强河涌整治及推进碧道建设”和“推进农村供水改造”2个重点民生项目纳入省、市民生实事清单。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南方日报、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等平台刊载145篇。

  2.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促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提升,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创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涉水违建整治、清污分流合流渠箱改造等一大批长期积累的社会治理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通过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防控疫情体系,迅速组建2支党员突击队、1支市直机关突击预备队、16支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168人次参加支援荔湾区疫情防控工作,服务群众61000多人。号召全体党员主动参加社区一线防疫志愿服务500余人次。

  (二)水安全保障持续巩固

  广州市始终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着力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托起社会安定人民安心的安全底线。坚持系统治理、强化源头管控,以流域为单元精算水账,基本建成“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防洪(潮)工程体系,形成了“以堤防为主、堤库结合、蓄泄兼施”的防洪减灾总体布局。

  1.党委统领、齐抓共管。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压实各级防洪排涝工程和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全市积水内涝风险点的党政领导责任人、技术负责人、管护责任人“三本台账”,全面落实全市水利工程防汛行政责任人、防汛技术责任人、防汛巡查责任人“三个责任人”。制定《广州市区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防御特大暴雨桌面推演工作指引(试行)》,督促指导各区开展防御特大暴雨全要素桌面推演。2021年,全市水务系统组织开展防汛、防洪排涝、消防等应急演练939场次,参与人员17974人。

  2.蓝绿融合、蓄排平衡。深入实施《广州市河涌水系规划(2017-2035年)》,有效融合河涌蓝线、绿线,全力贯通巡河通道,打造防洪排涝韧性空间、保护河湖生态空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截至2021年底,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达25.5%。

  3.流域统筹、精细高效。全市针对9大流域共设置5大流域管理机构,统一监督管理流域内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划定105个排涝片区和2013个排水分区,全面分层落实管理责任。深入推进广州市水务一体化平台及智慧排水项目,建设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实现基础数据全收集、运行动态全监控、调度管理全覆盖。全国首创了无水质监测河流的水环境预警模型,准确率超80%。

  4.提升水利运行管理水平。加强水利设施巡查,2021年完成市级检查水库395座次,检查中型灌区18宗次、小水电站128座次,巡查水闸470座、河道616条。增城区、花都区获得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从化区入选国家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白云湖水利风景区入选2021年度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水利部三次莅临广州调研水库运行管理工作,水利部运行管理司主要领导对我市水库运行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黄龙带水库被水利部评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单位;黄龙带水库一级电站、二级电站分别被水利部评为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电站;黄龙带水库一级电站、二级电站分别被水利部评为2021年度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

  (三)水资源管理服务提升

  作为拥有18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广州极力破解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低等难题,强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重点聚焦最优质的水源水质保障、最优质的供水水质保障工作,不断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1.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进一步筑牢以西江、东江、北江和流溪河构成的“三江四源共济”饮用水源保障格局。优化水资源配置,中心城区供水实现一网调度。大力推进广州市北江引水、牛路水库战略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安全韧性。完成穗云水厂至黄埔区DN1400供水管和柯灯山水厂转供水加压站建设。累计完成82610户供水服务到终端改造和280条村农村供水改造。出台生活饮用水品质提升技术指引要点(试行),控制新建、规范在建项目建筑区划红线内供水设施管材等建设标准。建立供水监督考核机制,印发2021年广州市各区供水工作年度控制指标和季度评估表,组织开展供水单元一图一表一排名信息核查,进一步提高供水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市建有37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826.67万立方米,全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98%以上,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100%。

  2.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2018年以来,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4年省考优秀。印发实施《2021年广州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广州市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年)》等,加大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监管力度。2021年,广州市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花都、增城区通过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复核。累计创建节水型居民小区522家、企业159 家、单位185家,市级机关节水型单位51家,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52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入选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2021–2023年)名单,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广州统一企业有限公司入选省级节水标杆名单。

  (四)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广州市始终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推行低碳生态治水举措,实现了河湖生态高效恢复、河湖健康生命不断焕发。高质量推动珠江沿岸碧道建设,打造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

  1.全面落实河湖长制。2021年,市第一总河长、总河长签发第10号市总河长令,攻坚国省考断面涉及的75条劣Ⅴ类一级支流整治,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认真贯彻1-10号市总河长令,进一步形成全市各部门治水攻坚合力。持续发动民间河长、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监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

  2.铁腕推进源头治污。“十三五”以来截至2021年底,累计拆除涉水违建1578.43多万平方米(2021年拆除197.86万平方米),整治“散乱污”场所约6.3万个。继续推进洗楼、洗管、洗井、洗河“四洗”清源行动。截至2021年底,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已完成214条,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2.79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建设面积比例达到84.83%。制定《广州市排水条例》,为严格排水管理提供法律支撑。贯彻落实“联防联控”工作措施,编制《广州市强化污水厂网“联调联控”工作指引》。制定印发《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民生实事工作方案》,推进全市98个自然村污水治理整治提升、形成样板。

  3.污水收处能力全国领先。“十三五”以来截至2021年底,我市新建污水管网2.04万公里(2021年建成1497公里),基本消除建成区污水处理设施空白区;新建污水处理厂36座(2021年建成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91.03万吨/日(全国第二)。2021年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已达到91.3%,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浓度由2016年均值91.6毫克/升,提升至2021年的112.9毫克/升,上升23.3%。

  4.践行低碳生态理念。创新推行河湖自然水位运行、少清淤、再生水补水等低碳生态治理举措,让阳光透过河床、让淤泥原位消纳、让生态自然恢复、让白鹭游鱼回归。成立排水公司,实行“厂网河”一体化管理,花小钱办大事,累计接收管理排水管网24095公里。2021年市、区排水公司累计巡查排水设施约56万公里,清疏养护约2.3万公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5.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设碧道821公里,其中2021年建设308公里,以“碧道+”模式提出水质改善、生态保育、水岸复兴、城市发展等综合性解决方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广州碧道总体规划和实施项目已荣获6个国际奖(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国际杰出贡献奖、全球唯一主席奖,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基础设施类杰出奖、公园与环境类优秀奖,WLA世界景观建筑城市空间类荣誉奖,LILA国际景观基础设施类奖)和2个国内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按照省“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深入推进广州市“621”水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水资源管理利用方面

  一是提升城乡供水水平。大力推进广州市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番禺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新和水厂与新塘水厂供水管连通等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城中村供水改造、农村供水改造、供水服务到终端改造、户外供水设施验收移交等专项工作。推进产销差控制、抄表到户、智能水表安装等供水单元精细化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推进 “三同”“五化”。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获得用水”工作,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二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编制“十四五”期间我市用水总量和效率控制指标分解方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方案,严格实施水资源刚性制度。严格取用水监管及水资源论证,加强取水许可管理。推进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监控,积极开展我市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评估相关工作。三是深入做好节水工作。继续推动实施节约用水规划和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节水顶层设计,编制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积极推动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节水型高校、节水型企业等节水载体建设。

  (二)水环境治理方面

  一是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贯彻10道市总河长令,将河长制的工作重心由水污染治理为主,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法规制度,为流域管理机构履职提供法规授权支撑。优化河长制考核方式,加大日常监管考核比重。深入挖掘不建闸、不调水、降水位、少清淤等集约治水技术路线。开展河湖健康评价,采用河湖健康监测技术和手段,编制实施“一河(湖)一策”方案。持续推进“清四乱”常态化。二是精细化推进排水管理。按照“行业分类、接驳分级”的原则,进一步压实排水监管进单元工作,充分发挥排水管理专业队伍群团作战优势。系统做好污水厂网“联调联控”,巩固提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继续做好污泥处理处置监管。提升农污治理成效,建立设施运维长效管养机制。三是加快推进重点治水任务。贯彻“污涝同治”,继续推进我市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工作,到2022年底,累计完成350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加快排水单元达标建设,30%的建成区总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2022年建设200公里碧道,全市累计建成1000公里以上碧道,全力打造省万里碧道的广州样板。推进海珠西部净水厂、增城仙村生态资源循环处理中心(一期)建设,力争2022年底前开工建设。

  (三)水安全保障方面

  一是强化建设管理举措。落实《关于以碧道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我市防洪排涝基础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州市防洪排涝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5年)》《广州市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基本构筑完成“北蓄、中排、南挡”的城市防洪排涝新格局,构建千涌通百川、三江护安澜的洪涝安全网。加快整治积水易涝点,督促落实“三级责任人”“一点一预案”。 以落实责任为核心,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主线,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二是强化智慧水务建设。推动市区高效协同,系统统筹全市排水和水旱灾害防御等业务智能化应用,推进防洪排涝模型建设,持续强化重点区域及关键设施监测感知覆盖,支撑防洪排涝“四预”智慧化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