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务要闻 > 各区水务

海珠:全面落实河长制,推动水环境整体好转


文章发布日期: 2021-11-25    来源:海珠区水务局

  今年是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5周年,2017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推行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打好强党建、优机制、抓源头、补短板等系列组合拳,统筹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等要素协同治理,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推动全区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整体性好转,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更足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充实了。


图片27.png

海珠湖碧道成为赏景游湖的一条玉带

  坚持“党建+治水”筑牢水污染防治攻坚的战斗堡垒

  海珠区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打赢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水环境的根本保证,强化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2017年,海珠区迅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成立区河长办,设立河长制工作专职办事机构“海珠区河长制监督管理中心”,区四套班子领导担纲区级河长,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区总河长和区副总河长,带头深入攻坚一线,强化会议调度,找问题、促履职、抓落实。171名区、街、村(居)三级河长、1602名治水网格员、54名民间河长风雨无阻用脚步丈量河涌,区河长办各成员单位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形成了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横到边、纵到底的治水网络体系。

  各级河湖长履职担当,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迈向“有实”“有为”,2018-2019年海珠区连续两年荣获“广州河长履职奖”,2019-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市河湖长制考核优秀等次,2020年获得市政府督查激励;西碌涌民间河长获得2020年度“广州优秀民间河长”称号。


图片28.png

海珠区领导干部带头开展“洗河”行动

  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在治水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海珠区把党旗牢牢插在治水一线,坚持新建工程项目部和临时党支部同步设立、同时运行,选派作风硬、本领高的党员长期驻扎治水一线,切实增强党建破难题惠民生的实效。在拆除南箕涌涉水违法建设工作中,海珠区水务局联合属地街道成立临时党支部挨家入户做通居民群众思想工作,南箕中约西37号党员业主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主动配合拆除自家建筑物,带动其他观望业主支持和参与贯通工作,推动沿线违建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图片29.png

海珠区河道警长在海珠涌开展巡河


  创新“河长制+治水”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海珠区不断强化河湖长制抓手,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2017年,海珠区在夯实河长制湖长制的基础上,率先全面实施“1+18+N”体系的河道警长制,实现了河湖长制“长牙带电”,累计破获6宗涉水违法案件,刑拘8人,逮捕4人,严厉打击和震慑了涉水违法行为,受到了省市的高度肯定。2019年8月,作为探索先行地,海珠区承办了广州市河湖警长制工作推进会议,为全市推广河湖警长制提供了有益经验。

  为顺利完成市总河长令(第4号和第9号)任务,深入实施雨污分流建设,2021年,海珠区印发实施《海珠区合流渠箱渠长制实施方案》,在全市首度建立试行区、街、村(居)三级“合流渠箱渠长制”,将其纳入河长制考核,实现了江河湖、沟渠管治责任全覆盖。出台《海珠区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区水务、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联合执法,全力攻克“硬骨头”,推动全区合流渠箱“开闸”行动和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达到时序进度。


图片30.png

海珠区石榴岗河盛放的紫荆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坚持“跨区域+治水”推动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

  省考东朗断面是一条跨区域(越秀区-海珠区)治理的“硬骨头”。该断面海珠区段位于水系中游,全年平均水质考核要求为III类,而断面上游的鸦岗、石井河口断面及下游的墩头基断面水质考核目标分别为IV、V、IV类。

  海珠区站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坚决扛起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的政治责任,坚持系统思维,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推进源头治理。制定落实《东朗断面达标攻坚工作意见》,定期与荔湾区河长办召开联席会议,加强联防共治,累计完成清理整改“散乱污”场所155处、农贸市场32处、垃圾压缩站10处、村级工业园9处、各类杂物1.9万吨,推动断面2020年平均水质首次达标Ⅲ类,实现历史性突破。

  通过统筹推进断面及一级支流、主涌及支渠、小微水体系统治理和重点突破,海珠区实现了由单一的功能性治理向全流域系统性治理转变,昔日的黑臭河涌也正向美丽河湖、幸福河湖转变。今年以来,74条内河涌Ⅴ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保持在95%以上,晓港湖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石榴岗河水闸重建工程荣获2020年度广东优质水利工程奖一等奖和2020-2021年度广东优秀水利工程设计奖一等奖。

  碧道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阅江路碧道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海珠湿地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春季的石榴岗河碧道变身宫粉紫荆长廊,赏花观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坚持“文化+治水”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海珠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深入挖掘每条河流独有的历史记忆和各个社区的独特文化,将特色文化融合美丽河湖创建,为群众打造“记得住乡愁”的滨水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的国庆假期,海珠区阅江路碧道成了各地游客的热点打卡地。


图片31.png

海珠区阅江路碧道


  “这条碧道在电视新闻中看过,今天特意带孩子来看看,确实很美,不仅能饱览一线江景,岸上还有很多适合各类人群的游乐、休憩设施。”专门从佛山来游玩的游客王先生说。

  作为全省都市型碧道代表的海珠区阅江路碧道以水文化为依托,以会展文化为特色,将广交会历史成就、南粤古驿道、广州对外友好城市元素融入防洪墙、雕塑、驿站等设施中,充分展示了广州千载商埠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城市经典魅力。阅江路碧道的生态长廊、文化长廊让历史悠久的珠江焕发出新的生态活力,成为人民群众体验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近年来,在海珠区类似阅江路碧道这样的生态景观打卡点越来越多了,石榴岗河、大干围涌、黄埔北涌、瑞宝涌、海珠涌等一条条蜕变后的生态河涌不仅让这座城市重新焕发了灵气和活力,也为周边的群众带来了“家门口的幸福”,在河涌边散步、跑步、垂钓、下棋,如今都成了他们的生活日常。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迈入“十四五”新征程,广州市海珠区将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健全河湖长制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造“江河安澜、秀水长清、造福人民”的美丽河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