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三创引领 四举攻坚 内涝治理显成效
昔日经历特大暴雨后的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变成汪洋一片的水城还历历在目。近期的“龙舟水”未给改造后的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带来大面积水浸街的现象。那么,增城的水务工程到底有哪些举措可以应对这样的极端天气呢?
流域治理新挑战:“山区+感潮”复合型流域
走进凤凰城1号环岛,这是当地万人住宅小区人们进城必经的环岛,经过近几年的系统治理后,在今年的极端天气检验下,未出现水浸街的现象,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凤凰城1号环岛
以往凤凰城1号环岛就是增城区凤凰城-翡翠绿洲片区内典型的易涝点,该片区位于温涌流域,属于东江一级支流,水系复杂,上游分3支,自西向东分别为细陂河、埔安河、凤凰水,3支流于沙村附近汇合为水南涌;而后向南分为左右两汊河,左汊为温涌干流,右汊为水南支涌(下游黄埔界内叫金紫涌)。除了河涌复杂外,温涌流域北高南低,上游为山区性河流,坡降大,上游来水量大且急,下游地势平坦,为感潮河网区,易受潮位顶托排水不畅,是广州增城一种典型的“山区+感潮”复合型流域,极易发生内涝,给治涝带来极大挑战。
行洪排涝硬瓶颈:温涌流域行洪不畅
据悉,此前受极端天气频发、下垫面硬化、外江潮位顶托排水条件恶化等因素影响,温涌流域中凤凰水中游、埔安河翡翠绿洲段、水南涌上下游是主要内涝问题集中点。其中,凤凰水中游段穿越广园快速路、广深铁路、广深高速、107国道处断面狭小,同时还有违建拦断河道施工,严重影响过流;埔安河翡翠绿洲段地产无序开发,将主河道向西侧改道,新改道断面小,且河道不顺,行洪不畅;同时翡翠绿洲段内部管涵、内部河道、出口箱涵等均是排涝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流域下游南安村地势低洼,比周边低1~2m左右,水南支涌、温涌3:7分水,受南碱大道桥梁阻水影响,温涌无法发挥七成分水能力,水南支涌排水能力不足;出口水南闸、石砾口水闸均为挡潮闸,无强排设施,缺乏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三创引领:理念创新,科技赋能,治理提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对做好洪水灾害监测预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针对防洪救灾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及早预防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解决当地人们生活和出行免受水浸街影响,广州市增城区水务局委托区水务建设管理所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组织了广州市水务院、广东省水科院、珠科院等单位共同研究,经过多轮论证,顺利完成了前期成果。工程自2020年10月开工以来,在新塘镇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铁十八局、中投德创建工有限公司等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历时3年多,陆续完成多个子项目的完工和移交,正在加紧收尾。
“我们是‘以流域为体系,排涝分区为单元,蓄排结合,系统治理’为思路开展了整治。”增城区水务局概括了该项目设计时推出的三大创新,首先提出以流域为体系,排涝分区为单元,算清算细水账,加强源头治理,统筹洪涝污综合治理,蓄排疏多举措系统治理;其次还以科技赋能,坚持数模、物模多手段并用,为方案验证、规模确定、精细化调度、洪涝风险预警评估打下基础;第三是针对凤凰城1号环岛易涝点建设了调蓄池这类小海绵硬措施,凤凰城调蓄池成为广州目前最大规模的地下调蓄池。
凤凰城调蓄池示意图
四举攻坚:调蓄、疏通、拓宽、新建,全面治理
整个流域治理,共有11个子项目,施工点多达20余个。据悉,整个流域的治理中四大举措是实现有效防涝的举措。首先是在埔安河上游设调蓄区(调蓄量12万m³)内,挖潜4座水库(灿禾田水库、白鹤争虾水库、陈家林水库、牧场坑水库)的调蓄能力(调蓄量42.6万m³),蓄滞洪水,减轻下游过洪压力。
灿禾田水库
白鹤争虾水库
陈家林水库
牧场坑水库
第二是疏通河道沿线及关键瓶颈卡口,扩建凤凰水东支流广园路箱涵;新增凤凰水西支流箱涵、穿广深铁路箱涵、广深高速桥下箱涵;疏通凤凰水东西支流现有箱涵、铁路北侧排洪渠、南侧排水沟;扩建埔安河翡翠绿洲段出口箱涵。
埔安河翡翠绿洲段
第三是拓宽水南支涌(16m→25m),增加水南支涌分水能力,温涌、水南支涌出口设闸站(排涝流量120+80m³/s),增加排水能力。
水南支涌首端桥梁
第四是在局部内涝点治理中,凤凰城1号环岛附近新建2万m³地下调蓄池,疏通改造凤凰城1号环岛周边的排水管网,解决内涝水浸问题;利用南安村现有鱼塘,新建南安村泵站(4m³/s)、新墩村泵站(2m³/s)及水系连通管,利用泵站提升片区排涝能力。
新墩村泵站
对于整治效果,数据显示,工程开工三年多来,共计发生15场约2~10年标准的暴雨和2次天文大潮,凤凰城地下调蓄池共计启用6次,有效的缓解了1号环岛内涝,作为对比,同期新塘其他水浸黑点仍时有内涝发生;埔安河翡翠绿洲浅水湾小区自整治后也未发生过洪涝灾害;温涌闸站遭遇2次天文大潮,2022年6月15日的潮位更是达到100年设计标准,水闸均有效抵御了潮水倒灌,泵站自去年装机调试完成后,今年已启用两次,均发挥了很好的排涝作用,不再出现“大雨大浸、小雨小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