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务要闻 > 热点新闻

淹水即落闸 隧道“有智慧” 丨广州多措并举做好汛期排水防涝


文章发布日期: 2024-10-31    来源:黄埔区水务局

  在广州市黄埔区汇星路隧道口,黄色的道闸立在道路两旁,当隧道内水位超过27厘米时,道闸将自动落下。与此同时,隧道口的显示屏也会出现“隧道淹水、禁止通行”的提示,并发出警鸣声。目前,黄埔区全区共有30座市政道路下穿隧道、涵洞安装了积水自动拦截系统,基本实现全区积水隐患涵洞隧道全覆盖。

图片

隧道口显示屏上绿色的“通行”二字格外显眼。

  安装水位计、视频等物联监测设施,对隧道积水情况进行智慧监测是广州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做好汛期排水防涝工作的举措之一。通过“定预案”“优管理”“强预警”“抓应急”“重治理”等综合施策,今年以来广州有效应对了4月罕见强降雨、“龙舟水”“8·21”雨潮碰头等极端天气,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标改造满足50年一遇设计要求

  汇星路隧道两侧入口均设有警示灯、自动道闸和信息提示板,在隧道内部则安装水位尺与高音喇叭。这一系统集隧道日常监控、预报预警、隐患排查、联动拦截于一体,24小时自动监控隧道内积水情况。

  2020年5月22日,广州遭遇特大暴雨,黄埔等区出现大范围积水内涝。作为隧道的管养方,广州科学城排水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暴雨持续时间很长,隧道里的水位一直上涨,最高时已经没顶。”

  为此,近年来黄埔区对全区17个涵隧泵站实施提升改造,对汇星路隧道泵房进行了提标改造。提标改造主要包括四大方面:改造出水管,原管道排入北侧DN1800雨水管,改排至南侧开创大道渠箱;将原有泵站更换为两台,单台水总流量达到0.23立方米/秒,满足50年一遇设计要求;原泵房接路灯单电源改造为使用独立箱变双回路;将控制水泵启动的控制柜提升至隧道外路面。

  应急措施方面,建设隧道防汛应急管理系统,安装水位计、视频等物联监测设施,实时监测隧道积水情况。在区防暴雨内涝四级以上应急响应启动后,根据《黄埔区防暴雨内涝应急预案》,由科学城排水公司负责,派出值守人员落实值守,当积水深度超过27厘米时配合道路部门封闭隧道。

  若隧道泵站出现停电情况,科学城排水公司派出三防车至电源转换柜,使用移动电源供电。当隧道水浸超过50厘米时,科学城排水公司将1000型电泵车驾驶到抢险车位,做好道路围蔽,并沿着抽排方向将水带敷设至抽排井,进行应急抽排。

  隧道排水系统改造后,经历2023年9月8日暴雨红色预警,2024年8月21日暴雨红色预警,均未发生水浸内涝。现在,隧道口显示屏上绿色的“通行”二字格外显眼,从提标改造到监测预警、再到应急抢险,多项措施全方位守护着隧道安全。

  五方面着手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水安全是城市首要安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广州坚持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全面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2024年汛期,广州降水破纪录,暴雨影响重,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342.0毫米,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49.1%,为历史同期最大值。为做好汛期排水防涝工作,广州水务系统主要从五方面着手:定预案汛前,组织各有关单位,制定低洼易涝点、涵洞(隧道)等易积水区域“一点一预案”,明确各积水风险点行政、技术、巡查“3个责任人”,落实抢险人员、设备,以及积水处置措施。二优管理。组织对易涝风险点周边、易淤积区域等管网进行排查和疏通,做好雨前、雨后“一雨两清”,及时清掏管网中的淤泥、杂物,保障排水顺畅。开展水库、河湖、管网等工程联合调度,充分发挥工程设施蓄排能力。三强预警。在易涝风险点安装水位计、雨量计、视频等物联监测设施,接入气象部门降雨、台风等数据,依托智慧排水平台,监测降雨量、积水深度等情况,对积水超过一定深度自动报警,并短信提醒易涝风险点“三个责任人”。同时,在易涝风险点周边设置了警示牌、涉水线等标志标牌,提醒人员注意积水风险。四抓应急。构建“点—线—面”防涝布防体系,中心城区有86支抢险队伍在重要区域进行定点布防;安排54支巡防队伍不间断在195条主干道路进行机动巡查,及时处理道路积水;另有6支大型抢险队伍处置严重内涝情况。根据气象部门暴雨预警,及时会商研判雨情,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预置抢险人员、抽排设备和处置措施。五重治理。针对发生的积水内涝情况,及时总结复盘,近远期结合,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措施,改造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增强雨水排放能力。同时,优化应急措施,落实人员巡查、驻守,及时出动应急力量进行抢险。

  市水务局呼吁市民要提高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及时关注天气信息和路面积水情况,强降雨期间谨慎出行,密切关注路边防汛安全警示标志,切勿盲目穿行地势较低并有积水的道路和桥涵,保障自身人身安全。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