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水务遗产丨沙面堤岸边的历史烙印
说起沙面,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标志性的欧式建筑群,169栋欧陆风情的建筑沿街矗立,让人仿佛置身欧洲小镇。沙面作为一个活着的中国近代史博物馆,不仅是广州历史、文化和生活特色的一个重要历史地段,还是近代西方文化与经济在这个古老城市的窗口。
现场照片
现场照片
现场照片
我们这次故事的主角就是隐藏在沙面的南北堤岸,看似不起眼却意义非凡的——沙面旧石堤、石埗头。
2024年,《广州市第二批水务遗产名录》印发,共14处水务遗产入选,包括南越宫苑水系遗址、滘心南堤水闸与滘心乡堤基宪示碑、石井桥、鹤洞公社涌口电排站、沙面岛旧石堤与石埗头、荔湾湖、荔枝湾涌、黄埔古港旧址、南海神庙古码头、南湾水乡、海珠桥、花赤引渠、南村公社涌口水闸、龙舟文化。
广州水务再次开启“走进水务遗产”系列,带大家了解水务遗产及其背后的故事,感受广州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见证
在历史上,沙面是广州外贸与城防的重要地段,明代为管理外商货物进出曾在此地设立“华节亭”,清代中叶清政府为了拱卫广州城池,在此兴建西固炮台,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两国以“十三行被毁,须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于咸丰九年(1859年)胁迫清政府把沙面划为租界,在其北面挖掘人工河(今沙基涌),划洲成岛,同时建成沙面旧石堤,直至1946年,沙面才被中国政府正式收回。
沙面旧貌
沙面旧貌
沙面旧石堤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亲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
遗产概况
沙面岛旧石堤、石埗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环沙面南北堤岸,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
旧石堤、旧石埗头以花岗岩砌筑,分布于沙面岛四周环岛路岸边,其中旧石埗头南岸1个、北岸3个,每个构造基本相同。这种小埗头原用于小船靠岸上落人和装卸货物。
以沙基涌南岸胜利宾馆前的石埗头为例,其花岗石步级中,从上往下数第4级石条较长,往外凸出40厘米,圆角,中间穿洞,内直径15厘米,该洞供船夫插竹杆以固定船只或绑牵缆绳。石步级长120厘米,每级宽30厘米,高18厘米。每个石埗头投影面积约25平方米,不设护栏,使用方便。
旧石堤、石埗头为当时筑基修堤的建造技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对探讨广州地区水乡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最初的石堤建设旨在防洪、港口利用、商业便利和土地整理。民国以后,石堤的功能转向注重土地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配合航运发展,塑造城市新风貌,进而推动建筑和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经历百年风雨的旧石堤、石埗头,承载了广州人民在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更具有社会、工程层面的现实意义,堪称一种与生产生活、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活态遗产。
保护措施
现场照片
现场照片
整个沙面岛在2009年沙面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及2019年沙面整岛提升工程中,以和谐三维视角、创设防洪花堤、建筑立面整饰、独特绿化景观、光亮设计、交通整治等为设计理念,分别进行建筑外立面整饰、道路雨污分流、三线下地、公共绿化维护等建设。整治中,主要进行保养性维护,采用保护性修复设计、工艺和材料,恢复建筑物的原有特色,并且最大限度解决岛内原有的内涝问题。
2020年出台的《广州市珠江北岸(沙面岛至海珠广场片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了该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主要举措、空间布局及载体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利用了沙面旧石堤、石埗头,积极挖掘、营造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成广州老城区新活力典范。
本期关于沙面旧石堤、石埗头的分享就到这里,下一期“走进水务遗产”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