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水务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31号提案答复的函
A类
穗水河湖函〔2019〕53号
广州市水务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1031号提案答复的函
夏凤华秘书长: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湿地在广州治水中的作用的建议》(第1031号)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组织认真研究办理,并与你们在7月9日、8月5日进行了电话/邮件交流,经综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和园林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广州水环境及湿地概况
广州素有“岭南水乡”之称,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全市河流共1368条,总长5092km,其中30条骨干河流总长775km,1338条5m以上内河涌总长4317km(一类287条1726km、二类462条1450km、三类589条1141km);水库368座(大、中型水库17宗),总库容10.57亿m3;生态调蓄湖有东山湖、荔湾湖、麓湖、流花湖、白云湖、海珠湖、花都湖、挂绿湖、金山湖、大学城中心湖、黄埔凤凰湖、云岭湖12个,总水面面积约684万m2;在生态湖调蓄湖建设基础上,着力构建湿地公园体系,完成从化风云岭湿地、番禺草河湿地、海珠湿地、花都湿地、黄埔凤凰湖湿地、南沙滨海湿地、智慧城核心区湿地等7大湿地公园建设,形成生态湖与湿地相互辉映的局面,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到2016年湿地面积新增了1.04万亩,湿地公园总数达19个,湿地生态效益逐步增强,区域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广州治水总体情况及做法
2016年以来,我市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转变方式方法,综合施策,全力推进我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经过各级河长、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18年成功退出全国“水环境达标滞后地区”行列,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示范性城市。截至7月23日,我市首批报入国家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35条黑臭河涌基本实现“长制久清”,第二批报入平台的112条黑臭河涌,经市级复合评估已有107条达到“初见成效”。今年1-6月,鸦岗断面水质提升IV类,断面水质同比上升两个类别,达到国家和省的考核要求。主要做法如下。
(一)转变工作思路,从末端到源头。转变末端截污、末端补水、环村截污等方式,提出推进“3-4-5”治水路线,即,“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的“3项原则”,持续推进“4洗清源行动”,坚持“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5条技术路线,一是全面推进“四洗”。“洗楼”,对河涌流域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以栋为单位,展开地毯式摸查登记,排查面积7.38亿平方米,全面清理整顿5万余个“散乱污”场所,拆除河涌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500多万平方米;“洗管”“洗井”,2019年1-6月全市共计完成洗管7106公里,洗井25万个;“洗河”1802条(次),集中清理河岸、河面、河底以及河道附属设施的垃圾和其他附着物,有效清除了河道污染物。二是实施“清污分离”,着力整治合流箱涵。对沙河涌等试点流域开展了清污分流建设,杜绝山泉水进入、河湖水倒灌,让“污水入厂、清水入河”,实现源头污水减量、河道减污,污水处理进水浓度大幅提升。三是污水厂尾水再生利用于河道补水。利用污水厂布局优势,停用珠江水补水的方式,将污水厂尾水再生利用补入河涌,流域内的沙河涌、车陂涌水质改善明显,河涌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二)转变运作模式,从分散到整合。摒弃过去“厂管厂、网管网、河管河”的碎片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厂-网-河”一体化管理。一是优化排水管理体制机制。2018年成立广州市城市排水公司,接收中心城区各区排水管网推进“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外围区组建区属排水公司,全力推进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工作。二是供排水上下联动。排水监管进小区、进住家,供水、排水联动,以排定供。同时加快制定排水户分类管理办法,细化不同排水户管理措施。
(三)转变落实方式,从无序到有责。从多部门多头管理,城乡发展无序管理等弊端脱离出来,落实网格化治水,采取多部门联动方式,推进污染源整治。一是落实责任。建立“市第一总河长(市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街(镇)河长-村级河长-网格长”的多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长巡查工作由“水体”向“岸上”深化、控源重点由“排口”到“源头”转换。二是实施网格化治理。按照“小切口,大治理”原则,建立以网格为单元的治水体系,能够把散乱污治理、违建拆除、管网建设、巡查管理等治水工作落实到每个网格单元,采取“河长吹哨,部门报到”的模式挂图作战。三是推行智慧管控,高效履职。率先推行“掌上治水”模式,先后开发了广州河长APP,广州排水户巡检APP、排水设施巡检APP和农污巡检APP,覆盖1400多条河流(涌),4000多河段,串接3000余名河长,实现河长巡河、问题交办实时监控,高效河长履职。
三、广州湿地在治水中运用的情况
(一)科学规划,逐步融入新理念。2019年7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上报送审稿)》已上报省审批。在发挥湿地净化水体保护方面,报送稿中提出,以珠江水系为脉络,结合广州北部山地丘陵区、中部沿江平原区、南部滨海河网区流域内的自然资源分布和不同的禀赋特点,以流域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保护与利用。规划到2035年,全市水面率达到10.2%,湿地公园数量从19处增加到28处,划定湿地保护小区30处以上。结合不同流域水系分布特征,对北部山水涵养区、中部水廊修复区和南部河网保育区实施差异化水系保护建设,构建北蓄、中疏、南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北部山水涵养区以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保护山区河流、水库和坑塘等湿地资源,完善自然滞蓄系统。中部水廊修复区以珠江广州河段及内河涌为主体,以河涌整治拓宽、增加雨洪疏排空间和城市内涝整治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河涌恢复和河湖连通工程。南部河网保育区重点开展外江堤围达标建设及内河涌整治,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开展河口水域湿地生态恢复,推进湿地生态工程建设。
(二)利用湿地,试点净化水质。目前,为进一步提高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我市在湿地公园、城市公园、污水处理厂等试点开展水质生态治理工程,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海珠湿地。海珠湿地划出3.8hm²水域范围,应用“食藻虫”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水质净化,定期监测海珠湿地的水质变化,科学评估项目效果。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该技术使水体水质发生了明显改善,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水质关键指标都有显著的下降,水质达到国家标准III类,部分指标达到II类水质标准,被誉为脱氮“精灵”的水质指示物种狐尾藻在海珠湿地长势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海珠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海珠湿地范围内3个水质监测站对湿地水质多项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氨氮、COD、叶绿素、蓝藻等。其中COD由2013年年均27.03mg/l下降到2014年年均17.6mg/l,氨氮由2013年年均2.6mg/l下降到2014年年均1.1mg/l,相关水质关键指标都有显著的下降。
二是天河智慧城核心区湿地公园。又称大观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705亩。以海绵城市设计理论,综合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设计具有不同净化功能的10多个湿地泡,形成雨水净化系统,既调蓄雨洪又实现对雨水的高效净化;在各广场处通过开挖、填埋雨水收集模块,形成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经过多个净化单元的层层净化,最终流入新塘水库蓄存。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后,湿地内水面面积从原来205亩增加至247亩;新塘水库总库容从原来55.71万立方米,增加至6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从52.11万立方米,增加至55.71万立方米。并将利用大观污水处理厂6000 m³/日尾水将作为天河湿地西湖进水水源。
三是竹料人工湿地。该湿地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和南路东侧、白沙坑以北的三角地,属于竹料污水处理系统,占地14817m²,处理规模为3万m³/d,湿地系统采用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相结合的组合工艺,表流湿地处理水流经湿地表面,水深较浅,污染物负荷相对较低。由于具有一定填料深度,潜流湿地比表流湿地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和过流断面,处理效果也较好,但表流湿地由于具有更好的塑造性,能够因地制宜设计跌水、溪流、浅滩等,复氧效果相比其他类型更好,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好。本湿地负荷相对较高,故采用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在此系统中,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协同作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得到较彻底的处理。其单位去除负荷及效果比天然湿地高得多。根据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进出水水质数据分析,竹料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污染然排放指标远低于出水指标,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起了良好的净化效果,处理过的出水排入白沙坑,使白沙坑水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表.竹料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污染物指标进出水情况
项目 | CODcr (mg/l) | NH3-N (mg/l) | TN (mg/l) | TP (mg/l) | SS (mg/l) | |
进水 | 2018年 | 193 | 18.39 | 26.77 | 3.93 | 191.83 |
2019年 上半年 | 173 | 12.62 | 19.15 | 2.26 | 157.43 | |
出水 | 2018年 | 12 | 0.42 | 8.44 | 0.2 | 3.51 |
2019年 上半年 | 10 | 0.11 | 6.06 | 0.1 | 3.56 | |
出水指标 | ≤40 | ≤1.5 | ≤15 | ≤0.5 | ≤10 |
竹料人工湿地系统作为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处理是一种较好的提标改造方式,特别是它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同时对污水厂和周边环境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近年来,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以及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市民保护湿地的意识进一步提升。一是宣传方式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在广州动物园、广东科学中心以及中小学等主要场所和单位开展“进公园、进学校、进市场、进社区”等内容丰富的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加强湿地净化水质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净化水质等功能作用的认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二是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广泛宣传,采取发放宣传单、贴挂宣传标语、召开宣传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升公众认知。特别是第22个世界湿地日在广州海珠湿地举办,国际湿地公约乌瑞格秘书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李春良副局长出席活动。活动影响力较大,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湿地更好保护建设、向国际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成就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展示广州城市新形象、生态建设新成果,进一步增强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示范效应。三是在海珠湿地、南沙湿地等湿地公园,通过湿地宣传专栏、湿地自然学校、湿地与水鸟视频拍摄比赛等方式,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湿地保护科普知识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之中。
四、下一步计划
(一)抓紧修编工作。待《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印发实行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将组织修编《广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届时将把湿地净化水质理念纳入湿地保护总体规划中。市水务局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也会因地制宜将湿地与污水处理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或用作补水水源。
(二)加快推进湿地建设。积极推进《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实施,开展市级重要湿地认定工作,拟将我市已建成的湿地公园列为第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加快推进白云湿地建设,构建广州城市湿地公园网络体系,着力打造精品湿地,不断擦亮湿地公园生态名片。在有条件的区域,探索对湿地净化污水的研究,优化湿地利用运行工艺;加强已建成湿地的保护,整合全方位湿地资源,努力寻求保护与利用杠杆平衡,进一步发挥湿地在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彻海绵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绿地、湿地等资源,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湿地提升河涌水质;根据污水厂建设位置,将尾水就近排入河涌作为景观水利用,力争达到“片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四)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宣传教育。加强与报纸、电视台等合同,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与湿地保护民间组织合作与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模式;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为开展湿地保护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感谢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对我市治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水务局
2019年8月13日
(联系人:刘燕华,联系电话:836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