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五次公布35条河涌污染“贡献”排名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整治任务十分艰巨。去年以来,广州市先后成立了“广州市水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了《广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和《广州市河长制考核办法》、签订了《广州市黑臭河涌整治工作任务书》等一系列文件,全面落实了河长“涌边三包(包卫生保洁、包控违拆违、包截污纳管)、守水有责”,实现了“五无”(河道无直排污水、河面无垃圾、沿岸无违章、堤岸无损坏、绿化无损毁)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了各级河长的治水积极性,实现有责可问、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建立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体系:市、区级河长由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管河道河长由市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或指派,河道流经区为责任主体;区领导担任本辖区内河道的河长;镇(街)、村(居)负责人担任本辖区内河段的河长。将黑臭河涌治理体系、责任主体、进度安排、技术路线等明确落实到各责任单位、落实到人。
3月31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指示精神。4月上旬,广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印发《广州市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工作意见》,首次明确了责任主体以及追责情形、方式、程序等,令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及社区“两委”相关人员在水环境治理中行政过错追责将有章可循。一系列行动体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对治水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铁的决心,向全市发出了坚决把治水进行到底、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强烈信号。
确保35条河涌年底如期达标
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广州纳入国家住建部和国家环保部黑臭水体整治平台的35条河涌,要在2017年底前消除黑臭。为了推进广州市河长制考核,避免镇街河长相互推卸责任,倒逼地方削减河涌污染量排放,今年1月分市治水办首次公布了广州市35条重点黑臭河涌污染量化排名,得了广大市民、新闻媒体、各区政府和各级河长高度关注,在推动河长责任制考核和黑臭河涌整治方面起到积极显著的效果。
为了全面贯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大力推动广州市河长制考核,加强各级河长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全面落实河涌整治工作,今年底按期达到35条重点整治河涌消除黑臭的年度目标。昨日(5月16日),广州市治水办第五次公布35条黑臭河涌的污染“贡献”量化排名,涉及这些河涌流经的50多个街、镇。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布河涌污染物“贡献”排名主要是便于河长摸清区域内的污染底数,从而倒逼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从本次公布的排名看,4月份河涌污染物排放量与以往监测结果相比,恶化明显的河涌有车陂涌、白海面涌、秀水涌,这三条河涌相比其他河涌而言受到的污染严重、水质更差、“贡献”较大,有所改善的河涌有棠下涌、雅瑶支涌。
广州市治水办在去年11月份就开始重点开展了全市“35条黑臭河涌污染物排放量化分析”工作。全程参与35条黑臭河涌污染“贡献”量化排名工作的广州市水质监测中心副站长孙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份的河涌监测评价期间伴随大量降雨,河涌水量明显提高,河涌水质稍有恶化,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增加。从监测结果来看,广州市35条重点整治河涌的COD污染物排放总量从3月的108.7吨/天上升到3月的149.8吨/天,同比上升约37.8%。氨氮平均浓度由3月的7.46 mg/L上升至4月的7.95 mg/L,同比上升6.6%。
本期污染物“贡献”排名主要特点
在前四次的镇街污染物量化排名公布后,市治水办持续跟进,按照35条重点河涌全部流经镇街开展黑臭指标的监测工作,根据2017年4月份35条河涌水质及水量监测数据,本月继续公布《广州市35条黑臭河涌水质及镇街污染物排放量公示》。
1、公示35条黑臭河涌的河涌各镇街平均水质,包括氨氮、溶解氧、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生化需氧量(COD),并依据住建部颁布的《指南》对河涌进行黑臭判定。然后以河涌黑臭情况及平均氨氮浓度为排序依据,将35条河涌进行排名。
2、公示了每条河涌流经的各镇街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各镇街在河涌总污染物排放量中所占比例。除公示每条河涌的黑臭情况外,本次公示还将各镇街河涌黑臭情况一并进行公示。
3、污染物排放量:指河涌在镇、街河段区间内,河涌污染物总量的增加量,主要来源于镇、街河段排放的污水(包括生活、工业、农业、养殖等),部分来自于河涌本身的底泥释放。
本期镇街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1、将广州市35条黑臭河涌严格按照镇街河长的管辖范围进行划分,确定相邻河长的河涌交界断面。为此,水务部门在35条河涌设置了约100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监测;
2、在河涌的交界断面测量河涌内的污染物浓度和河涌径流水量;
3、将主要污染物浓度(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浓度)乘以径流水量,从而得出该断面的河涌污染物径流通量;
4、将下游断面的河涌污染物通量减去上游断面的河涌污染物通量,从而得出各镇、街河长管辖的河段每天新增加了多少污染物。
本期主要恶化及改善明显的河涌
4月份河涌污染物排放量与以往监测结果相比,恶化明显的河涌有车陂涌、白海面涌、秀水涌,有所改善的河涌有棠下涌、雅瑶支涌。
恶化河涌:
1、车陂涌:位于天河区,源于天河区凤凰街,流经龙洞街、长兴街、棠下街、黄村街、新塘街、车陂街后注入珠江,干流长度约为18.6km,共有支涌和暗渠23条,流域内城中村9个,流域面积约为80km2。由于车陂涌污水管网系统不完善,污水溢流污染严重;河涌水生态破坏,河涌丧失自净能力。车陂涌水质常年处于重度黑臭状态,河涌平均氨氮浓度上升17.3%,COD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9.6%,氨氮污染物排放量提升17.8%。
2、白海面涌:位于白云区,源于磨刀坑水库,流经永平、嘉禾、太和、均禾后注入流溪河。永泰涌、红路支流、茶园岗支流、琏窿支流、龙归支流为其支涌。河涌污染主要来源于涌边众多的工业园及工业企业。本月河涌整体水质较上月恶化明显,河涌黑臭情况恶化为重度黑臭,平均氨氮浓度上升20.8%。河涌COD污染物排放量提升25.5%,氨氮污染物排放量提升77.1%。
3、秀水涌:位于荔湾区,源于漖表水闸,末端经五秀桥后流入五眼桥涌。河涌污染来源为上游佛山南海区的城中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本月漖表水闸开闸,导致秀水涌水质恶化明显,由原来的不黑不臭变为轻度黑臭,平均氨氮浓度上升70.4%。河涌COD污染物排放量提升770.9%,氨氮污染物排放量提升95.9%。
改善河涌:
1、棠下涌:棠下涌起源汇景新城,经广深铁路、棠下村、金融城汇入珠江,河涌总长约5.5 km,明涌段长度约3.6km,河涌两侧已建截污管网6.2公里,河涌水质常年处于重度黑臭状态。自2017年3月起,天河区水务局对河涌进行截污改造、布设一体化污水设施、查控污染源并关停违法排放单位等强力措施,河涌水质改善明显,由重度黑臭改善为轻度黑臭,河涌平均氨氮浓度较上月下降56.1%,COD污染物排放量较上月下降60.7%,氨氮污染物排放量下降75.4%。
2、雅瑶支涌:位于花都区新雅街,河涌沿岸多为工厂及工业园区,涌边城中村的生活污水及小散乱工业废水导致河涌严重污染,河涌水质常年为重度黑臭。2017年4月广州市水务局联合新雅街道办等部门开展污染源摸查工作,对雅瑶涌及雅瑶支涌沿岸工业企业进行排污情况摸查,已锁定部分违法排污单位。摸查期间,大量工厂及工业区暂停营业,使河涌水质明显改善,平均氨氮浓度下降26.9%。COD污染物排放量下降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