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者服务专区 > 热点新闻

“春正”看广州——近年来河涌的 “蜕变” 之路

文章发布日期: 2025-02-20 来源: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

  近年来,广州实施河湖长制,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不断探索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长效机制。努力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治理水平,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天河区

  车陂涌

  车陂涌发源于天河区北部龙洞水库,自北向南汇入珠江前航道,主涌长 18.6 公里,支涌长 48 公里,流域面积 80 平方公里,流经 9 个街道和城中村,有 23 条一级支涌(暗渠)是天河区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涌。

  曾经车陂涌污染严重,污水直排问题突出。近年来,天河区通过源头治理、补齐基础短板、实施 “四洗” 行动和碧道建设等措施,使车陂涌水环境与水生态得到根本改善和恢复。不仅消除了水体黑臭,水环境质量也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水质稳步提升,治理成效荣登生态环境部首批 “十大光荣榜”,治理模式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案例。

车陂涌旧貌

车陂涌

  猎德涌

  猎德涌总长度5.1公里,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明涌长度4.3公里,是天河区唯一流经CBD的河涌。猎德涌流域人口约76万,治理前日均产生污水量约27.5万吨,历史上由于猎德涌污水管网不完善,生活污水、合流污水溢流入涌,河涌水质黑臭。

  经治理,猎德涌已消除黑臭,于2017年达到“初见成效”,2018年达到“长制久清”,并引入大观净水厂中水作为水源,单向补水,河流低水位运行,恢复水生态系统,2020年达到IV类水质,猎德涌碧道两岸重现“猎水通津,玉带缠腰”的秀美景色,与其CBD核心区和城市客厅地位相得益彰,是广州治水、是天河治水的缩影。

猎德涌旧貌

猎德涌

  荔湾区

  驷马涌

  驷马涌源于白云山景泰坑南侧,流经桂花岗、流花湖、彩虹桥等地,在澳口流入珠江西航道,全长6.75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流域已改为暗渠。由于其上游暗渠清污困难,沿线居住人口更是多达20万,河涌黑臭问题曾一度困扰涌边居民数十年,于2016年被列为广州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

  后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在2017年消除黑臭,2023年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启动,改造河岸1.8公里、滨水面积约6.5公顷,涌边环境焕然一新,被评为2022年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A等示范片区。

驷马涌旧貌

驷马涌

  黄埔区

  乌涌

  乌涌发源于黄埔区水口水库,全长约 22.66公里,河涌宽度约 10~40米,集水面积约为64.5平方公里,涌口建有挡潮闸。乌涌在广深铁路以北分为左右两条支流,乌涌左支流起于科学城的暹岗山南麓暹岗村,在黄埔广园路北侧与右支流汇合,乌涌右支流为主干河涌,经水口水库、黄陂、玉树、广州科学城、黄埔老城区至黄埔港附近汇入珠江。河涌两岸主要为居民区(村落、城区)、农田区和高新科技园区。

  在“十三五”期间,黄埔区对乌涌进行全流域治理并开展了碧道建设。治理后,乌涌消除了黑臭,达到“长制久清”,并且入选广州市“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示范河涌。

乌涌旧貌

乌涌

  南沙区

  西滘涌

  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小乌村西滘涌与简沥涌相连,起点为小乌村西口队中桥,终点为西尾队涌尾,全长约 1000 米,整体呈 “S” 形,是村内主干河道之一。

  曾经,西滘涌存在河涌污染、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和杂物,导致河涌水质较差,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后来,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开展西滘涌整治项目,对 978m 河道清疏、修复护岸、绿化种植,提升排涝标准,完成清淤并建水下生态网、布局岸上绿化,配置超 50 套便民设施。改造后的西滘涌河畅水清,构筑成一条 “清水、怡水、乐水” 的生态风景线,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西滘涌旧貌

西滘涌

  黄阁镇南涌

  黄阁镇南涌位于黄阁镇西部,东起大井村,西止骝岗水道,全长约 1.8 千米,东西流向。过去两岸民居密集,存在生活污水直排河涌的现象,外加小区合排口问题,导致南涌水体发臭。2018 年起,黄阁镇开始对南涌开展整治工作,2019 年立项。通过河涌拆违、升级改造工程、清除河底淤泥、拓宽河岸、清理水浮莲、新建截污管网、改造污水泵等措施解决水质问题,还改善了沿岸景观,提高防洪排涝安全标准。经过综合整治后的南涌,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生机勃勃,已成为南沙标志性网红打卡点之一。

南涌旧貌

南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