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水务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049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章发布日期: 2019-07-29    来源:本网

A类

                                                                                      穗水河湖函〔2019〕47号


广州市水务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3049号提案答复的函

  

周立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湿地作用,提高广州治水水平的建议》(第3049号)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和园林局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6月21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和园林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广州湿地概况

  广州素有“岭南水乡”之称,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全市河流共1368条,总长5092km,其中30条骨干河流总长775km,1338条5m以上内河涌总长4317km(一类287条1726km、二类462条1450km、三类589条1141km);水库368座(大、中型水库17宗),总库容10.57亿m³;生态调蓄湖有东山湖、荔湾湖、麓湖、流花湖、白云湖、海珠湖、花都湖、挂绿湖、金山湖、大学城中心湖、黄埔凤凰湖、云岭湖12个,总水面面积约684万m²;在生态湖调蓄湖建设基础上,着力构建湿地公园体系,完成从化风云岭湿地、番禺草河湿地、海珠湿地、花都湿地、黄埔凤凰湖湿地、南沙滨海湿地、智慧城核心区湿地等7大湿地公园建设,形成生态湖与湿地相互辉映的局面,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到2016年湿地面积新增了1.04万亩,湿地公园总数达19个,湿地生态效益逐步增强,区域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广州湿地建设主要情况

  我市于2015年完成湿地调查内业整理及调查报告的编写工作。通过本次湿地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近10年来全市湿地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变化以及主要生态特征,比较系统地完成了全市湿地植物资源、湿地动物资源、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其它重点湿地保护与利用情况调查,建立了全市湿地资源数据库,为广州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本底资料。2016年,编制了《广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建设“湿地生态城市”的理念, 以绿色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保护、科学发展为原则,根据广州湿地的类型、分布特点,结合不同区域自然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划分,将广州湿地保护总体布局为东北部河流水库湿地生态屏障区、南部滨海湿地生态保育区和中部河涌库塘湿地修复重建区等三大湿地保护片区,明确了湿地保护工作目标、建设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合理规划湿地水系,扩大保护范围,增加湿地公园数量,全面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目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在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市林业和园林局拟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稳定后,再组织修编《广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届时将湿地净化水质理念纳入湿地保护总体规划中。市水务局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已因地制宜的将湿地与污水处理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或用作补水水源。

  三、广州湿地建设在治水中的运用情况

  目前,为进一步提高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我市在湿地公园和城市公园内试点开展水质生态治理工程,取得较好成效。

  (一)海珠湿地。海珠湿地划出3.8 hm²水域范围,应用“食藻虫”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水质净化,定期监测海珠湿地的水质变化,科学评估项目效果。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该技术使水体水质发生了明显改善,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水质关键指标都有显著的下降,水质达到国家标准III类,部分指标达到II 类水质标准,被誉为脱氮“精灵”的水质指示物种狐尾藻在海珠湿地长势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海珠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海珠湿地范围内3个水质监测站对湿地水质多项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氨氮、COD、叶绿素、蓝藻等。其中COD由2013年年均27.03mg/l下降到2014年年均17.6mg/l,氨氮由2013年年均2.6mg/l下降到2014年年均1.1mg/l,相关水质关键指标都有显著的下降。

  (二)天河智慧城核心区湿地公园。又称大观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705亩。以海绵城市设计理论,综合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设计具有不同净化功能的10多个湿地泡,形成雨水净化系统,既调蓄雨洪又实现对雨水的高效净化;在各广场处通过开挖、填埋雨水收集模块,形成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经过多个净化单元的层层净化,最终流入新塘水库蓄存。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后,湿地内水面面积从原来205亩增加至247亩;新塘水库总库容从原来55.71万立方米,增加至6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从52.11万立方米,增加至55.71万立方米。并将利用大观污水处理厂6000 m³/日尾水将作为天河湿地西湖进水水源。

  (三)越秀公园。于2018年5月开展公园内水体治理工作,7月基本完成水体生态治理。经第三方水质检测单位检测,相关水体水质主要指标已经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目前越秀公园湖水已是一个具有观赏游览、蓄洪排涝、净化水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园人工湖。

  (四)麓湖公园。于2018年9月开展水体生态治理工作,治理水域面积182000平方米,主要为对麓湖公园景观主湖体实施水生态修复,治理水环境,通过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水环境,实现水质生态净化与保持,同时恢复沉水植物系统,水生动物系统、水面景观系统,完善生态链,完成湖体水质及景观提升,促进园内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

  (五)白云湿地。拟定在白云新中心城区建设白云湿地,其中白海面湖区建设区主要为白海面涌流域。建设计划,一是打造高效生态净化湖区。龙归净水厂排放的部分中水将直接通过白海面湖区。湖区处理系统以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相类似的地面。目的是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者协同作用以达到对污水的净化。二是构建多元生态系统。此种湖区系统是存一定长宽比及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混合组成填料床.废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三是形成独特湖区生态景观。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通过陆上、驳岸、浅滩、水下,打造立体的生态湖区景观。

  四、下一步计划

  (一)加快推进湿地建设。积极推进《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实施,开展市级重要湿地认定工作,拟将我市已建成的湿地公园列为第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加快推进白云湿地建设,构建广州城市湿地公园网络体系,着力打造精品湿地,不断擦亮湿地公园生态名片。

  (二)充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关于“截污系统与自然净化系统结合,改善河涌水环境”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湿地提升河涌水质;根据污水厂建设位置,将尾水就近排入河涌作为景观水利用。鉴于湿地处理尾水用地面积较大,未来可考虑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运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一是宣传方式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在广州动物园、广东科学中心以及中小学等主要场所和单位开展“进公园、进学校、进市场、进社区”等内容丰富的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加强湿地净化水质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净化水质等功能作用的认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二是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广泛宣传,采取发放宣传单、贴挂宣传标语、召开宣传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升公众认知。

  感谢您对我市治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水务局

                                                                                          2019年7月24日

 (联系人:刘燕华,联系电话:83625501)

 


相关附件